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故事  >>  励志故事

忍耐成就事业

    更新:2013/4/23  点击: 4651    作者( 网络文章

忍有三个层次:一叫外忍,为生计忍受,乃至适应诸多环境因素,但不能为外在环境所同化;二叫内忍,对自身产生的贪、忿、痴等,能自醒、自重、自制,独善其身;三叫忍无可忍,即是将“忍”作为人生的常态,悟得真谛,识得真相,把握主动,随遇而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可谓“忍”的最高境界。忍,不要用力,用力去忍的忍,是不长久的忍。有力者,“先忍之于口”,不在语言上和人计较;“再忍之于面”,脸上没有不悦的表情;“后忍之于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别。所以,忍辱者能增长其力,养成平等互融之心境。净空法师亦言:“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浮山法远禅师初参归省禅师,被骂又被泼水、撒香灰。其他一同求道的道友都纷纷离去,唯法远禅师依然坚持,并最终被留下做了典座,负责寺院厨房的事务。由于生活清苦,大众不堪,一次趁归省禅师外出之机,皆请求法远禅师煮粥改善生活。法远禅师一片慈悲之心,当下就煮了一锅六和粥,为大家改善伙食。结果归省禅师知道后,不但没收了法远禅师的衣钵归为常住所有,并且还将他赶出山门。法远禅师只得借住在山下另一寺院的廊房里,后被归省知道,又向其索要房钱。法远禅师只得入城行乞,还了房钱。尽管如此,法远禅师依然对归省禅师恭恭敬敬,从无怨言。通过这些考验之后,归省禅师确知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大众便问:“古佛是谁?”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归省禅师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之后法远禅师于舒州兴国寺开堂接众,后住持浮山重兴天台宗,成为一代宗宿。
  忍,不但有克制与忍耐之意,而且还有明智、坚韧、舍得和愿意之意。忍,不光是忍逆境中的“辱”,还要忍顺境中的“喜”。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十七岁时,书法已经大有长进,并且名声在外。由于很多人都称赞他,请他题字、写对联,于是他认为自己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了,不免就骄傲起来,再有人来请他写对联,他就拿起了架子,不肯下笔了。
  一天,王羲之经过一家饺子铺,看见贴着一副对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字写得缺乏骨力,结构松散。王羲之很看不上眼,不过肚子有点饿,于是就走进了饺子铺。
  饺子的味道十分鲜美。王羲之吃完之后想见店主人,在店小二的指点下,他绕过屏风,看见一个老婆婆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擀面皮、包饺子,动作很熟练。饺子包好之后,老婆婆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过屏风,降落在锅内,每两5个一点不差。这样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很惊叹,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婆婆回答:“熟练需要40年,深练需要一生。”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地惭愧起来。他又问老婆婆:“贵店的饺子名不虚传,但门口的对联却似乎叫人不敢恭维,为何不找人写得好一点儿
本文共 1 2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