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理故事

世界末日,那又怎么样

    更新:2013/7/4  点击: 6521    作者( 网络文章

似乎,在“玛雅预言”被谈及之前,我们很少会关注某一天将成为世界的尽头;似乎,在知道“玛雅预言”并信以为真后,我们的生活就增添了些许伤感;似乎,我们在面对“世界末日”论时,缺乏了一些应有的理智。为什么面对世界末日,我们不能笑而言之:“世界末日?那又怎么样?”

  那又怎么样?往往显现出人的一种不在乎、任其沉沦的态度。但是,在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偶遇挑战,一句“那又怎么样?”则给予我们自己无穷的信心。

  “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这是清末一位名叫袁中郞的文人为劝诫世人能够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做,活出自己的本色潇洒、自己的性情生活、自己的真真岁月。如果不能够做到这样,纵使长命百岁,也形同行尸走肉,和死人没什么区别。暂且不去考究“玛雅文明”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暂且,以2012年12月22日作为世界的终点。那么,我们现在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弥足珍贵和极度奢侈的,那么何不“行胸臆”呢?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我们的生命得以延长,纵使世界末日,我们也会笑而言之:“世界末日?那又怎么样?因为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与末日无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话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篇《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本意是借写景抒发作者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脱离本诗来看,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荷池边,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在逆境中,欣赏到逆境的美丽,用积极的心态,正视摆在面前的困难。纵使我们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那么假如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余下的时光,拥有“听雨声”的那份安之若素,是不是也在伤感、悲凉中体味到不同寻常的韵味?让悲观的情绪在“听雨声”中得到洗涤和沉淀,纵使世界末日,我们也会笑而言之:“世界末日?那又怎么样?因为我可以演绎逆境中的精彩,与末日无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暂且撇开政治不谈,苟利亲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活在世上,除了为自己而活,我们更多的生活动力来源于亲友,是他们在不小心犯下错误,给予你孜孜不倦的教导;是他们,在你面临困难时,在身后给予你源源不断的鼓励;是他们在你成功时,给予你最为热烈的掌声。岂能以“世界末日”的到来,而避趋之,而忘记回报他们?只要有着这种以亲友苟利而活,不因末日而趋的动力,生活,依然多姿多彩,纵使世界末日,我们也会笑而言之:“世界末日?那又怎么样?因为我可以感觉到真情的温暖,与末日无关。”
 
本文共 1 2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