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

赵孟頫与黄公望(240)

    更新:2013/1/25  点击: 3328    作者( 网络文章

公元1286年,朝廷官员程钜夫奉元世祖之命,到江南寻访优良人才。他开列了一张有二十多人的名单,其中名列第一的是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是元代书画的巨匠,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都很大。
  赵孟頫的书法师法王羲之父子,楷、行、草、隶、篆各体都擅长,字体秀美遒丽,被称为赵体。他的字在当时就很有名,甚至有印度的僧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为了求他的书法带回国去珍藏。
  在绘画方面,赵孟頫既能画笔法工整细致的工笔画,也能画笔法放纵、表达意境的写意画,而且山水、人物、鞍马、花木竹石都擅长。他将工笔与写意的风格和谐统一起来,开创了元代绘画深厚含蓄的画风。
  赵孟頫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他在唐代王维以诗入画的基础上,提出了“书画同法,以书入画”的观点。他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原理、法则相同,因此书法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到绘画中去。比如书法中的飞白法,是一种枯笔露白的技法,如果用来画石头,可以增加石头的质感。又如用书法中大篆的笔法画枯树,可以更好地表现树的遒劲和苍老;用楷书的笔法画竹,画出来的竹可以避免琐碎的感觉。他的这些理论,对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书画,赵孟頫的诗文也很出色,元仁宗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儿子赵雍的书画也很好,元仁宗曾把他们的书法作品用玉轴装帧起来,打上御印,藏在秘书监;并说,要使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夫妻父子都善书法,也是一大奇事。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赵孟頫也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公元1292年,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在他单独管理总管府时,以“兴学”为主要工作,并做出了可观的政绩。三十年后,这地方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闻名天下。
  元朝没有设画院,加上建国初宋朝留下来的文人大多采取归隐林泉、寄情书画的逃避态度,所以在宋代兴起的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以表达意境、抒写情趣为主的写意画风。继开一代画风的赵孟頫之后,黄公望、吴镇、倪、王蒙等四人,是杰出的文人画画家,号称“元四家”。在四人中,黄公望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黄公望,本名陆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永嘉(今浙江温州)有个叫黄乐的人,很喜欢陆坚,便收他做义子,改名公望,字子久。意思是:黄公望子太久了。
  黄公望曾在大都做过书吏,但因上司贪污,他受连累被抓进大牢。出狱后,黄公望已经四十七岁了,从此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开始了隐士的生活,基本上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
  黄公望善于画山水,他的山水画是向大自然学来的。黄公望在家乡时,每天带一壶酒坐在湖边,看云霞的变化,研究湖水的波纹。有时,他一整天在丛林乱石中行走,或坐在竹林里,别人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时他走到大河的汇合处,观察急流巨浪,即使下大雨他也不去躲避。每次外出,黄公望的皮袋中总放着画笔,看见好的风景、奇特的树木,就马上画下来。
  黄公望的山水画中,最出名的是他晚年所作的长卷《富春山居图》。作画时,他已七十八岁高龄,正在富春山隐居。他画了三四年,才完成了这幅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
  《富春山居图》为长卷,高三十三厘米,长达六百三十六点九厘米。画卷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山峰起伏,林岗蜿蜒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几十座山峰,一峰一种形状;几百棵树,一树一个姿态,变化无穷。后人把它誉为“画中之兰亭”,认为它的价值能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
  《富春山居图》段段有景,步步可观,笔墨洗练,淡逸雅致,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珍品。它曾历经沈周、董其昌等书画大家的收藏,在明代万历年间为江苏宜兴的收藏家吴之矩收得,吴之矩再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专门为了这幅画筑造了一座“富春轩”加以珍藏。后来吴洪裕病危,要以此图作为他的随葬品,于是把画投入火中。幸亏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把画从炉火中抢救出来,画虽保存,但经过焚烧已断为两截。前段仅长五十一点四厘米,于1938年为画家吴湖帆购得。经过他重新装裱,被人命名为《剩山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富春山居图》现藏在台湾省台北市的故宫博物院里。
  除了“元四家”,元代的花鸟画以王冕为代表,他画的梅竹尤其出名,并对明、清两代的画家都很有影响。此外,钱选善画人物花鸟,任仁发善画人物鞍马,他们都是技艺出众的画家。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