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

“曲状元”马致远(242)

    更新:2013/1/25  点击: 2891    作者( 网络文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五句,寥寥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的游子秋行图。这首题为《秋思》的元曲小令,就是由被誉为“曲状元”的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和唐诗、宋词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而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源于唐末五代,是一种有固定格律(曲牌)和音乐(曲调)的诗歌。通常一只曲子为一首,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如果把曲牌不同但曲调相同的几支小曲联缀起来,就成了套数,也称散套。散曲的曲调来源很广,有的来自民间的小调,有的来自北方或西域少数民族的曲调。它是在继承了宋词的传统上,吸收了民间和少数民族乐曲的成分而形成的新文体。
  元曲中的戏曲,因为艺术形式上更具创造性、内容上更具现实性,被认为更好地代表了这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元代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两大系统。
  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在散曲和戏曲创作方面,成就都很高。马致远,号东篱,早年在大都生活了近二十年。他曾在江苏扬州担任管理税收的省务官。但因为是汉人,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非常苦闷。从官衙回来,他常一个人在灯下感叹:“儒人不如人。”
  在五十岁的时候,马致远决定离开官府,退隐乡间,去寻找他心目中的自由世界。用他的话说,就是“利名竭,是非绝”,“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马致远一生共写了一百二十多首散曲,都收在《东篱乐府》一书中。他的散曲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叹世,二是咏景,三是恋情。总的来说,一方面表现了进取心很强的传统文人形象,一方面又表现了超脱放荡的隐士形象,显示了他在不如意的生活实际中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人生态度。
  马致远还是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一生共写了十五部杂剧,保留下来的主要有七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及《半夜雷轰荐福碑》;另一部《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他仅写了其中的第一折。据说他还写过一部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他写的杂剧贯串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剧作的文词豪放有力,声调和谐优美。
  《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写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西汉时期,汉元帝与宫妃王昭君有着深厚的爱情,可是汉元帝为了搞政治上的联姻,不惜将王昭君嫁给匈奴王为妻。虽然在客观上密切了当时的民族关系,但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却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剧本着重刻画了文臣武将们的怯懦自私,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了作者对亡国之臣的批判。对汉元帝,作者却给予了同情。剧本最后写他梦中思念昭君,但梦醒后只听到孤雁的哀鸣。《汉宫秋》对后代的戏剧、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曲在元代兴起,是有它的必然的社会原因的。忽必烈和元代的不少君主虽然也重视学习汉文化,把不少汉族知识分子引进朝廷为官,但广大的汉族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虽然没有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在一些规定中,元朝的统治者把全国居民分成了蒙古、色目(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女真、契丹等人)、南人(江浙、江西、湖广等地原南宋的臣民)四等;而“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更等而下之,仅比乞丐高一点点。这使广大读书人十分灰心失望,他们除了寄情绘画,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外,就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发展了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而元代官吏的贪酷腐败,人民生活的困苦,也为元曲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