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故事

我劝天公重抖擞(301)

    更新:2013/1/26  点击: 3284    作者( 网络文章

林则徐因焚毁鸦片而遭革职充军,固然是出于朝廷需要替罪羊,但也同军机大臣、投降派穆彰阿在道光帝面前挑拨中伤分不开。大学士王鼎对此非常痛恨,每回上朝都要痛骂穆彰阿。一天,两人同时被召见,王鼎又当着道光帝的面,斥责穆彰阿说:“像林则徐这样的贤良官员,你为何把他发配新疆?你就像宋朝的秦桧、明朝的严嵩,天下事都坏在你的手中了!”
  不料道光帝听了,笑着对王鼎说:“你喝醉啦!”叫太监把王鼎搀出去。王鼎拉着他的龙袍再谏,道光帝只是摆手。王鼎决心以死劝谏皇帝,疏远奸臣。他回到家里,写了一份进谏的遗疏,就上吊自杀了。穆彰阿威胁王鼎的儿子,这份遗疏终究没能送进皇宫。
  这段史实,反映了道光朝朝廷的腐败黑暗,但也说明了在国家形势一天天坏下去的危机感之下,确实有一批正直进步的大臣忧心忡忡,产生了改变现实、寻求救国道路的强烈愿望。林则徐的两位友人龚自珍和魏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龚自珍是浙江仁和(在今浙江杭州)人,公元1829年的进士。他学问渊博,才华横溢,不像当时许多读书人那样只埋头书本,而是特别关心和着重研究如何使社会发展的问题。他在年青时候就写过大量的政论文,发表的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主张。考中进士后,他同林则徐、魏源在北京组织了“宣南诗社”,讨论救国救民的问题。在龚自珍看来,清朝社会存在着三个巨大难以治疗的毛病:一是专制,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压制透不过气,根本不可能发挥个性;二是摧残人材,用八股文选拔出的官吏,只是一些唯唯诺诺、糊里糊涂混日子的庸才;三是顽固守旧,动不动说要维护祖宗的法制、规矩,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龚自珍强烈要求变革,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抨击朝政,读他诗文的人,都有一种如遭电击的感觉。
  龚自珍是坚定的禁烟派。林则徐奉旨禁烟,龚自珍给他写了一篇赠言,提醒他加强战备、严防内奸、抵拒游说和贿赂,将禁烟斗争开展到底。林则徐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把这篇文章当作为对自己终生的勉励。
  龚自珍对社会的激烈批判,引起了穆彰阿的恼怒,指使部下对他排挤和打击。龚自珍只能辞去官职,回杭州讲学。路过镇江的时候,有个道士仰慕他的名声,请他代写祷神的祝词。龚自珍借此机会,提笔写了首激昂慷慨的诗,说,神州大地的生机,在于凭借改革风雪的激荡,万马齐喑(yīn,哑)的局面,令人伤心。他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在呼吁着中国全新的未来!他进步的政治观和辛辣的诗文对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后期
  的革命家几乎都崇拜过他。
  另一位魏源,湖南邵阳人,公元1845年进士。他长期管理朝廷的粮食运输、盐政、水利工作,写出了很多研究内政改革的著作。鸦片战争爆发后,触目惊心的海防危机和强烈的救国责任感,促使他将视野从国内转向海外,开始了对西方国家社会知识的调查了解。他曾到宁波参加对英国间谍安突德的审讯,后来又在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中担任军事参谋,了解了一些西方国家军事、政治、统治方面的知识,实践使他体会到,自命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从皇上到大多数臣民,对外部的世界实在是太无知了。沉睡的中国人,是到该惊醒的时候了!
  公元1841年8月,林则徐在发配途中经过镇江,同魏源长谈了一夜。林则徐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文件,交给魏源说:“这是我在广东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从西人报纸上摘编的各国情况。我想把它们合写成一本书,启蒙百姓,老兄你代我完成这个心愿吧!”魏源爽快地答应了。
  魏源根据林则徐留下的文件和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了长篇巨著《海国图志》。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情况,还穿插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内容。魏源在书中还探求了富国强兵和抵御外国侵略的策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意思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对付西方列强。《海国图志》不仅在当时和后来的思想界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受到了它的影响。魏源被称为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驱者。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分享到: